主要人物:
张鹏飞。《重续兴安府志》中《人物志一·列传》载有张鹏飞传略:张鹏飞(1783-1857),又名鹏翼,字扶九、补山,陕西兴安府安康新城人。少贫,食菜根度日,编蒲叶以抄书。手不释卷,以读书为乐。嘉庆十八年(1813)拔贡。嘉庆二十五年举孝廉方正,深得陕安道考评称赞。 清道光元年(1821)中科,历主临潼、褒城、安康讲席。十七年(1837)秋,他将刻印书籍数车运京,以自用书柜交税金,遭局厅殴打,张公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将自己写的《治平二十四策》上奏给了朝廷,其中提出的治理建议击中要害,切中时弊。虽因“越职言事”罪下狱刑部,令他失去了考取进士的机会,但道光皇帝被张鹏飞关注社稷安危的精神所触动,欣赏他的真才实学,准许他保留举人,还称他为“卧地牛”。并下了一道圣旨:“今后书籍、笔墨免税。”这引起全国轰动。由此,全国都知这是“鹏飞力也”。“迨后梨园竞以打卢沟桥事,编为戏曲,亦可见当时实大快人心也”(《安康县志》语)。一时张鹏飞成了全国知名人士。张鹏飞不仅是安康出版业的开拓者,也是一位关心国家安危和地方发展的有志之士。咸丰四年(1854)卒,入乡贤祠。……
作者查阅《安康县志》、《重续兴安府志》等史料后得知:《来鹿堂》木刻雕版印书馆,是张鹏飞创建的。《来鹿堂》牌匾(见图1-1、1-2),纵101厘米,横232厘米,樟木质,张鹏飞亲题隶书“来鹿堂”三个大字,阴刻并填红漆,其余板面刷黑漆。左侧阴刻行书跋:“先高祖之祖昆季六人,友爱极笃,和蔼之气萃于一堂,盛德感孚。有麋鹿廿四蹏(tí ,同蹄)来憩于牛山麓别墅,饮食驯扰,经旬驱之不去。至今父老递相传述,竟成吾门佳话。谨拈此以名堂,俾我后人。顾名思义,同敦友爱,以继先德。是则,鹏翂有厚望焉。/时道光壬辰(1832)夏四月上浣之吉。/鹏翂敬跋并书。”图2为“嘉庆癸酉科(1813)”《选元》匾,张鹏飞题刻。图3为“道光辛巳科(1821)”《文魁》匾张鹏飞题刻。《来鹿堂》印书馆原址(见图4),在今天安康市新城路111号。安康市有关单位,对这一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文化古迹,应加以保护。 图5-1、5-2为一块《来鹿堂》木刻雕版《诗韵集成》卷三之三十三、三十四两页(正、背两面雕刻)。纵14.8厘米,横19.9厘米,厚1.6厘米,梨木质。大、小字均为宋体楷书,刊刻工整精湛。
张鹏飞是一位笃实的教育家,他和学生们感觉陕南买书极为不便,于是他在道光七年(1827)就往四川成都聘请木刻雕版工匠,以《来鹿堂》馆名,在那里镌刻木版,然后运回安康印刷出版。他当时觉得这也不便,安康遍地都是梨木、枣木等木刻雕版优质材料,何不就地进行雕版印刷。他于道光九年(1829)在安康县新城路111号建起《来鹿堂》木板雕刻印书馆,经营雕版印刷,开安康出版发行之先河,给陕西乃至全国文化传播做出了很大贡献。
张鹏飞于道光元年(1821)至道光十五年(1836),足迹燕赵楚蜀,得与智士相切磋,学问大进。故尔他历在临潼、褒城、安康等书院讲席。他执教“必本之经以厚其基,扩之史以宏其材,正之濂洛关闽以端其趋,游之诗骚古文以雅其情”﹙注:自北宋迄南宋,以理学著者,称濂络关闽。濂溪周敦颐,洛阳程颢、程颐,关中张载,闽中朱熹﹚。他在家乡致力教育,举办兴贤学社,倡修关南书院、文庙、兴贤塔,恢复魁星楼,抢修水毁考院,在牛蹄岭建乡学等。由集资到落成,事必亲躬,一身百任,艰苦备尝。还向8个书院捐赠书籍600余种,以惠士林。为解决贫寒童生膳食,多方奔走,收回被官僚侵吞的学田数百亩。在当时,张鹏飞的道德学问倍受学子敬仰。进士武廷珍、蒋常垣、管淓 、雷钟德,举人吴敦品、黄加焜、李芬等均为张鹏飞的受业弟子。在道、咸年间,张鹏飞已成为兴安府(安康)文坛之泰斗,教坛之师表,一方之名望。他去世后,门生吴敦品、武廷珍、蒋常垣等为他在万柳堤上(现安运司西侧)以巨石镌刻(蒋常垣书丹)的《孝廉方正崇祀乡贤张补山夫子德教碑》(见图6-1、6-2),右侧开头标题是:“策上治安追贾谊,教储桢干衍河汾”,是对其生平的概括。
《诗韵集成》是韵书。清 余春亭编。十卷。为旧时初学作诗者检韵之简易工具书。此书依清代官韵《佩文诗韵》之一百零六韵,分类排列韵字,每字下辑集该韵字之习用诗歌语汇,并有简要注释。
1、张鹏飞的父亲:
张廷杰,生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道光九年(1829)寿终,享年70岁。字伯杨。安康县人。布衣,以子张补山贵,封承德郎。世居安康县新建铺王彪店镇李家山麋子碾村,后迁恒口镇。旋以白莲教起,徙居安康县新城。少失怙(父早去世),窘于家计未卒业。事母以孝闻,尝与其妻余氏采荼拌屑麸以食,而以耕樵之所获供甘旨。嘉庆元年(1796),当事以军书旁午,扃(jiōng)民伕六七十名于荒祠,夜半号寒,廷杰怜之,即饷以面食。老妪某负其债,往索之,见其饥寒股粟,遗以稻米。性仁厚,尤劝掩人过失。或有窃其稻者,转戒勿彰其事。某年除夕,误收人伪镪(qiǎng,古称成串的钱),相知劝发其奸,慰之曰:“彼因贫为此,吾何忍置于重法”,劝者感之。又好施与,凡贫不能葬及不能嫁娶者,尝资助之。嘉庆十五年(1810)春,太守叶健庵廉得其行,以“贤能好义”旌其门,且赠以诗,比之前明方麟。道光九年卒。(引自《张伯杨墓志》)
2、张鹏飞的母亲:
张鹏飞著《来鹿堂诗文集》卷八,载有《先慈余太孺人行述》:
“呜呼!吾母竟弃不孝鹏飞等而长逝耶。吾母殁,家大人谓鹏飞、凤翼曰:‘尔小子亦知尔母之懿行①乎?自尔母为吾家妇,与吾共事尔祖母,艰苦备尝,即所以教尔兄弟,有尔兄弟所不知而吾知之者,苟无述以示子孙,将湮没是惧。尔小子盖述之。’于是鹏飞、凤翼泣请详,遂濡泪和墨而为之述。维当代大人先生垂采焉!
母姓余氏,外祖讳自贤之季女也。生于乾隆三十一年丙戌(1766)四月初八日辰时。甫十岁,许字②家大人。时祖母刘太孺年将六旬矣。夙婴沉疴,且跛一足,艰于行。而诸父伯仲叔皆鲧充伍无尸餐③者,以故许字后,即以其年来归家大人为养计也。
刘太孺人性急切,稍不如意辄笞詈④,母必伏受之无怼言,邻媪或教之避匿,母曰:‘姑⑤方怒,避之是益其怒,吾伏受教,姑或解即责,亦可释姑怒何避焉!’邻媪叹服去。刘太孺人嗜河水,河距舍二里许,母力不能肩二桶,常以一桶汲,既得水系桶于竿之半,左右肩更曳归以供饮。一日大暑归稍迟,刘太孺人怒责之。母泣告以实,刘太孺人验视肩上瘢痕,及汗濡衣袂状,遂悔悟,自是遇之有恩,而母奉事益加谨。
家大人以耕渔养,遇饥岁,尝与母采荼⑥和屑麦以为食,而三五日必市鸡豚具甘旨⑦,以博堂上欢。母烹饪馨洁,尝而后进。刘太孺人卧床褥,母浣衣裙,涤溷秽,数年如一日。病既革,典质营敛,其附身附棺必无悔。当是时,母年甫十四左右,家大人摒挡丧事,备礼备物,虽中人之产无以过之。
顾大事既襄而家益窘,家大人货屋偿债,而业豆乳以自給。母作于室,父鬻于途,久之积百金,遂治马磨。又二年,积渐多,适二素封约家大人会赀经商,母乃屏居一室以鞠育鹏兄弟,盖自丙申(1776)以迄丙午(1786),此十一年中,拮据卒瘖之况,实有鹏兄弟所不忍闻者,即家大人亦不忍尽言也。母与家大人敬如宾,虽疏粝之食,必俟家大人归始敢食。或有珍异味,必留半以供家大人次日膳。家大人屡止之,母亦未尝改也。鹏儿时见邻媪王置柿一盂,问母曰:‘王妈柿食谁?’母答曰:‘食汝。’既而悔之,市柿数枚食鹏。尔时,鹏初不知有孟母事⑧,事后思之,盖与古贤母之教若合符节云。鹏少顽劣,尝被邻儿殴,归以愬母。母方爨,即取薪责之曰:‘此汝无赖,尚敢诬人耶。’是时鹏已八岁矣。始从塾师读四子书,辰午归餐,母必命背读所诵书,间有支吾,即责曰:‘书不熟不得食。’一日书不熟,乃诵已熟者以塞责。母熟听之曰:‘何与昨日背者无异耶。’反复诘难,鹏不能隐,母泣曰:‘我与汝父半生辛苦,惟望汝读书成人,以光先德,汝乃学诳耶。’且泣且挞,是晚语家大人曰:‘君即不识字,盖请识字者代察之。’自是家大人之稽察亦严矣。及鹏渐知读书,而凤翼之顽劣与鹏幼时无以异。由是复移督鹏之心以督凤翼。呜呼,此岂寻常姑息为爱者所能及耶。家大人起家单寒,凡遇丧葬嫁娶无力者,必加资助,母常赞成之。待亲串中之贫困者,礼踰寻常,其去必有馈遗。谓鹏等曰:‘吾见人多喜富贵亲友,而厌贫贱,此恶薄之习深,不愿子孙有此行也,宜力戒之。’呜呼!此岂以吝啬为俭者所及耶。
嘉庆二年(1797),白莲教猖獗,五月八日来掠恒口镇。家大人送鹏母子及小妹避寇于王家山,而自归家视门户。中途遇寇,被追二里许,将及矣,贼马倐蹶,遂得脱焉。母见火起,泣谓鹏兄弟曰:‘汝父必遇害,贼至我死不足惜,尔兄弟如有失,张氏之嗣斩矣。’左右眄见有石穴如井口,内方广可容三四人,命鹏兄弟藏其中,而以石板覆穴口。遂执白刃谓鹏兄弟曰:‘尔兄弟勿泣,贼至,我手刃汝妹后,即自刎于石板上,贼见尸必不疑石板下有人,留尔兄弟衍嗣续,吾虽死犹生也。’鹏至今每思及此,觉母当日怒眥执刃状,宛在目前。幸荷苍天默佑,贼焰南行,家大人于日晡时,始团聚庆更生,而庐舍已成焦土矣。
六月中旬,贼复侵至越梅铺,母谓家大人曰:‘君毋顾我,速保二子赴郡城,妾以死报君,贼退君收予骨焉。’家大人夤夜仓皇走送鹏兄弟于郡城执友家,次日始迎吾母偕赴郡,遂僦居于新城。自是贼氛日炽,无室可归。复理壮时马磨业,每鸡初鸣时,吾母罗床声,与父餅杖声若相和然。以故兵燹后斗米千钱,吾家卒免庚癸之呼⑨者,赖有此耳。[石磨上盘与下盘间的缝隙,磨齿流淌着经年累月的相思,一饮一啄的酸甜苦辣,亦是生活的聚散离合,见识过烟熏火燎,才更懂得老百姓的生活。]
外氏家甚贫,外祖殁后,其孤起将冠而殀。家大人迎外祖母任养诸家,母朝夕侍奉,如事刘太孺人时,且抚外氏族子桂,为外祖母嗣,而娶赖氏女为之妇。凡可以博外祖母欢者,必请于家大人力致之。嘉庆丙辰(1796)六月,外祖母殁,外氏坟在月河南石家营,比葬之前日,淋雨不止,恒月二河涨俱甚。家大人雇二艇,一艇载柩,一艇载人,艇至中流而水愈涨,在艇者皆失色,母跪艇中泣吁河神,二十里水邮竟无恙,人皆以为孝感所至云。
鹏性噪急,妻与弟有过辄咆哮呵叱之。一日,读《中庸·妻子好合》章,母问其所谓,鹏一一侍讲毕,母霁容诘之曰:‘据书言,兄弟妻子和,然后父母顺。汝读书不体行,尚能算读书人耶?’鹏、翼尝以父母劳瘁而己安逸,欲废书。家大人促赴塾不肯起,乃以艰苦事尝。鹏母顾鹏谓家大人曰:‘君奈何任小子意使废学?’家大人佯不答。一日又问母麦米价及日用所需若干,母正色责之曰:‘尔但读书,此事岂尔所宜问也。’甲子(1804)秋闱,母与家大人促鹏乡试。鹏欲毋行。母怒曰:‘吾二人菲望汝得功名,欲汝至通都大邑扩眼界耳。即无乡试,顾可不出交天下士耶?’鹏乃遵命往,而家赀自是益大耗,母以生计艰难,勉强搘拄,遂致积劳成疾,日染日沉,然犹抖擞精神,以为无害。呜呼!孰谓竟以是而弃养也。
方吾母属纩之前三日,鹏泣以后事请,母怒曰:‘汝欲我死耶!’夜静时,视鹏兄弟睡已熟,谓家大人曰:‘妾恐不能事夫子,夫子宜自爱。昼日鹏问我所欲,我思鹏、翼甫作人,宜养其廉耻若窘以难得之物,恐失其操守。若谓一物不需,又非小子辈所安,故作怒词以拒之。但将布衫裙赎回,万勿听小子辈花棺艳服,贻身后累,使妾死难瞑目。且无以对亡姑于地下也。’时鹏虽寐,然有语辄醒,起而泣曰:‘母亲一生大事,若如此简略,不贻儿终身悔耶!’母作色责鹏曰:‘此我治命,非乱命也。汝若不从,非我好儿子矣。’比临终呼鹏、凤翼教之曰:‘我一生虽无善可称,然于妇道差无愧。唯不及见尔等成立为憾耳!尔兄弟虽食饩⑩,前程尚远,宜各勉励。即将来得一阶半级,亦非我二人所望,唯望汝等矢志圣贤,为世间不可少之人。吾亦含笑九泉矣。汝外家绝嗣,宜世世祀之,以慰我志。汝父辛勤太甚,身多病,宜竭力孝养,毋伤汝父心。汝兄弟世世同居,勿分畛域。汝妻拙而无才,宜待之以宽。汝弟未授室,我死后速择贤德人家女聘之,毋慕富贵。为汝兄弟谨志我言,勿贻我地下忧也。’言讫而逝。呜呼痛哉!
母卒于嘉庆十年乙丑(1805)二月初四日寅时,享年三十有九。诹吉于十一年丙寅(1806)三月初四日寅时。葬牛山麓张家湾祖茔之侧,甲山庚向。子二:鹏飞兴安府学廪膳生,聘同学廪膳生同邑汪公金城长女,丁丑(1817)五月之难,贼刃其父,汪氏骂贼死。娶同邑处士杨公垂远季女;次凤翼邑庠廪膳生,聘汉阴廪膳生沈公开捷长女。女孙一:孝贞。鹏翼出述既毕,家大人谓鹏、凤翼曰:‘此尔母大略也。显扬之谓孝。尔小子年甫及冠,未能光大我门闾,惟是尔母之嘉言懿行,所以垂于不朽者,尔小子其图之。’
鹏等福祚绵薄,既无以报大德于生前,又使吾母之言行湮没不传,不孝之罪万死奚赎。是用缕述崖略,伏乞大人先生悯其愚而鉴其诚,赐之志传,则鹏翼等感且不朽,即世世子孙感且不朽。鹏等不胜哀恳悲切之至。”(张鹏飞著《来鹿堂诗文集》)
注释:
②许字[ xǔ zì ] :1. 许配。 明 陈楼德 《陶庵先生年谱》:“先生曰:‘城亡与亡,岂以出处贰心;出身之士,犹许字之女,殉节亦其所也。’”《廿载繁华梦》第二五回:“ 梁早田 进来道:‘听説老哥的女公子尚未许字,今有一头好亲事,要与老哥説知。’” 何其芳 《画梦录·哀歌》:“她早已许字了人家,依着父母之命,媒妁之言。”2. 女方答应男方的求亲而订立婚约。《儒林外史.第一零回》:“只有一个小女,还不曾许字人家,思量不如告假返舍,料理些家务。”也作“许配”。
③尸餐:即“尸餐素位”,是古代中国的一个成语,指的是由于穷困而只能吃素食,并且连葬礼上的肉也得省掉。其意义是形容贫困潦倒、生活艰难的境遇。此成语起源:“尸餐素位”这个成语最早出自《列子·汤问》一文,其中描述了一个名叫陈子龙的人因为家庭贫困,不得不遵守素食戒律,而且在葬礼上也不能给死者供奉肉类食品,只能做素斋。
④笞詈:笞,即“ 笞棰 ”。亦作“ 笞捶 ”。以竹木之类的棍条抽打;打击。《荀子·儒效》:“用百里之地,而千里之国莫能与之争胜,笞棰暴国,齐一天下,而莫能倾也。”《北齐书·孝昭帝纪》:“﹝ 高洋 ﹞自是不许笞箠郎中。” 宋 苏洵 《上韩昭文论山陵书》:“威之以刀劒,驱之以笞箠。” 清 顾炎武 《生员论上》:“一得为此(生员),则免於编氓之役……得於礼见官长,而无笞捶之辱。”詈(拼音:lì),汉语汉字,笔画12画,上下结构。意思为骂、责骂,词组有詈言、詈骂。相关古文有《战国策·秦策》“乃使勇士往詈齐王。”《礼记·曲礼》“怒不至詈。
⑤ 姑,:1. 姑母;称父亲的姐妹。2. 丈夫的姐妹 ~嫂。3. 古称丈夫的母亲 翁~(公婆)。4. 出家女子或从事迷信职业的妇女。例 尼~。三~六婆。5. 副词。暂且 ~置勿论(暂时放在一边不谈)。
⑥荼(tú 、shū),荼是汉语多音字,可读作tú或者shū,出自《荀子·大略》,原意指古书上说的一种苦菜和茅草的白花。古同“涂”。
⑦甘旨,《礼记.内则》:“由命士以上,父子皆异宫,昧爽而朝,慈以旨甘。日出而退,各从其事。日入而夕,慈以旨甘。”后因以“甘旨”为养亲的食物。
⑧孟母事。1、孟母三迁:孟子的母亲,世人称她孟母。孟子小时候,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祭拜之类的事,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他的母亲说:“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于是将家搬到集市旁,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孟子学习会了在朝廷上鞠躬行礼及进退的礼节。孟母说:“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等孟子长大成人后,学成六艺,获得大儒的名望.君子以为这都是孟母逐步教化的结果。2、断机教子:孟子小的时候,有一次放学回家,他的母亲正在织布,(见他回来,)便问道:“学习怎么样了?”孟子(漫不经心地)回答说:“跟过去一样。”孟母(见他无所谓的样子,十分恼火,)就用剪刀把织好的布剪断。孟子见状害怕极了,就问他母亲:“为什么要发这样大的火?”孟母说:“你荒废学业,如同我剪断这布一样。有德行的人学习是为了树立名声,问才能增长知识。所以平时能平安无事,做起事来就可以避开祸害。如果现在荒废了学业,就不免于做下贱的劳役,而且难于避免祸患。”孟子听后吓了一跳,自此,从早到晚勤学不止,把子思当做老师,终于成了天下有名的大儒。有德行的人认为孟母懂得做母亲的法则。3、买肉啖子:孟子少年时,有一次邻居杀猪,孟子问他的母亲说:"邻居为什么杀猪?"孟母说:"要给你吃肉。"孟母后来后悔了,说:"我怀着这个孩子时,席子摆得不正,我不坐;肉割得不正,我不吃,这都是对他(孟子)的胎教,现在他刚刚懂事而我却欺骗他,这是在教他不讲信用啊。"于是买了邻居的猪肉给孟子吃,以证明她没有欺骗他。
⑨庚癸之呼[ gēng guǐ zhī hū ] 。庚、癸:军粮的隐语。原是军中乞粮的隐语。后指向人借钱。出自:《左传·哀公十三年》记载:春秋时吴王夫差与晋、鲁等国会盟,吴大夫申叔仪向鲁大夫公孙有山氏乞粮。回答说:“梁则无矣,粗粮有之,若登首山以呼,曰:‘庚癸乎!’则诺。
⑩食饩[ shí xì ] :指明清时经考试取得廪生资格的生员享受廪膳补贴。亦即成为廪生。
3、张鹏飞的夫人:
汪雅琴,是张鹏飞恩师夫人方氏妹家的女儿,她常来董家玩,爱看书,学识字。汪雅琴端庄稳重,聪明伶俐,柳叶眉,丹凤眼,甜甜的酒窝窝甜甜的笑,甜甜的脸蛋儿长呀长的俏!
俗话说:“内心干净是尊重自己,言行干净是尊重灵魂,行为干浄是尊重社会。”
张鹏飞对汪雅琴的总印相是“干净”,“干净”是一个行远自迩的过程,就如《后汉书·习惯说》中所说的那样,“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真正拥有好气质的女人,或许不会是最时髦的,但一定是最整洁的。再看汪雅琴的双手不大,白净而灵巧。手指状态还是能反映出一个女人的生活习惯和个人修养。
汪雅琴的骨相之美,可以说是天生的。脸型周正、线条流畅,这种骨相让她在众多女性中脱颖而出。她的皮肤细腻如初,毛孔几乎看不见。这种美,是岁月赋予的独特韵味,也是她自身优雅气质的体现。在穿搭上,她也颇具巧思。她选择了一件看似古板但实则充满设计感的黑色跨栏直筒长裙,是一种经典而优雅的服装,它在展现女性身形的同时又不失端庄。黑色作为基础色,既显瘦又容易搭配。这套搭配巧妙地结合了经典的月白色寛袖布衫和简约的黑色筒裙,展现一种复古雅致的少女风格。头发乌黑有质感,像锦缎一样细细泛着光泽,自带一种毫不费力的矜贵感。脚不大,穿圆口绣花黑布薄底鞋。通过一个人的鞋就能判断一个人的整洁程度。气质是一个女人灵魂的长相,汪雅琴的气质文雅隽永端庄。
张鹏飞创建《来鹿堂》木刻雕版印书馆,张主外,汪主内,共度时艰。
4、张鹏飞的老师:
董诏,字朴园,一字驭臣,安康县人。幼孤,育于叔氏家。无仆隶,一身百为,昼无暇晷,终夜挑灯,以读书吟诗为乐事。时人称他嗜书如命。受知于督学吴浚人先生,劝其远游,谓读书万卷,须行万里路,友天下士,方可以周知四方上下千古。诏则蜷伏里巷,无书不读,无书不购,购而未得,必亟亟手抄。学日渐精进,能数前代人物盛衰,世运治乱,生民利害,了如指掌。地理、诗文、训诂、字学无不通晓。乾隆三十九年(1774)乡试中举,后屡赴京会试皆不利。遂绝意仕进,不赴公府,杜门著书。诗近杜陵,文近柳州,皆真力能到,不假摹拟。与旬阳知县邓梦琴最善,尝荐董诏诗于侍郎王昶,王昶录其诗于《湖海诗传》一书,极推其贞介。嘉庆白莲教起义,大军驻行营于兴安,抚军秦承恩,廉访使温承惠皆上门请教。董诏上《平匪十策》及《沿江设防各议》,均被采纳,并征其出仕,诏婉言谢绝。后陕甘总督松筠厚币聘请,兴安知府叶世倬登门强起,始主关南书院讲席,教授乡里,阐明正学,诱掖后进,出其门者如王玉树、马二南、谢玉珩、张鹏飞等。其出仕者皆能以儒术饰吏治,处乡者则以正学匡世运。故泾阳味经书院山长史兆熊称诏之学:“已入程朱之室,堪列关学之编。”而蔚为“山南大儒”。邵力子《陕西续省志稿》亦谓:“诏于乾嘉时突起陕南,与关中孙酉峰阐明正学、俾横渠之学得以不坠云。”著有《读史脞说》一卷、《正谊堂文集》二十二卷、《正谊堂诗集》十卷、《说文测义》七卷、《经志堂经解观略》一卷、《昭陵陪葬图》一卷,安康汉阴厅、旬阳、宝鸡等厅县志以及《续修兴安府志》等书行于世。(《安康历代名人录》引自《续修陕西通志稿》)
岳震川:
《重续兴安府志》卷十五《人物志四·流寓》:“岳震川,字中干,号一山,汉中洋县人。性纯谨,好学能文,肄业关中书院。与邑人王擅魁、沔(勉)县严景堂,称汉南三杰。时上元戴祖启以道学主讲席,尤爱震川。曰:‘吾于关中得一仔,肩吾道者,其岳某乎?’乾隆丁酉(1777),以拔萃贡成均,慕大儒孙景烈学行,负笈往从之。及朝考报罢,授徒养亲,益力学以求志,壬子(1792)举于乡。嘉庆辛酉(1801)以大挑授知县。旋于嘉庆七年壬戌(1802)成进士,授内阁中书。适天旱得雨,仁宗悦豫,特旨赐葛,因名其文集曰《赐葛堂》。嘉庆九年,充顺天乡试对读官。乞终养告休。中丞方葆岩聘震川主关中书院讲席。得交叶健庵(世倬)先生。后叶调任兴安府知府,特聘岳主关南书院讲席。安康孝廉董诏与震川同出于南郑郭嵩(髯樵)之门,相得甚欢,又同助叶世倬修《续兴安府志》及《安康县志》。老成硕望,纯儒博学,郡人相观而化。盖震川学宗清著名思想家戴震之说,并文章道德而一之。究心汉唐宋明诸大家及顾亭林(顾炎武)、方望溪(方苞)等学术,以求其合于程朱①者。尝谓‘书院之设,关系吏治民风甚巨。’首严交际辞受,肄业者以钱物为贽②,皆力却之。其讲论必发明濂洛关闽之旨③,以《朱子语录》、《小学近思录》、《白鹿洞条规》,俾生徒时时体认。为文尤以明体达用,清真雅正为主,皆与董诏教学法吻合。一时郡之名士多出其门,张鹏飞其最著者也。年五十犹访求师友话古文辞,后更一意朱子(熹),持身接物,皆以“小学”为本。事亲和颜悦色,奉养有道。戚友婚丧不备者,以授学所得资助之,孤寡贫穷者饮食之,教诲之。有盗窃其书室之物送还曰:‘从山外来,不知为岳先生也。’其盛德之感人如此!独惜以母终老乞养,竟于嘉庆十九年六月五日卒。著有《安康县志》、《赐葛堂文集》、《猗松寓舍诗集》、《歆秋草堂》、《客程洗砚》等集。”(纂《洋县县志》、《重续兴安府志》、《赐葛堂文集》)
注释:
①程朱:程指北宋哲学家、教育家程颐、程顥;朱指南宋哲学家、教育家朱熹。后世崇称程朱。
②以钱物为贽:初次求见人时所送的礼物,以表敬意。
③濂洛关闽:宋代理学的四个主要学派。濂指原居湖南道州的周敦颐;洛指洛阳二程(程颐、程顥);关即陕西关中张载;闽即讲学于福建的朱熹。
叶世倬,字子云,号健庵,江苏上元县人。乾隆三十九年(1774)由副贡中顺天乡试举人。嘉庆十二年(1807)题补陕西兴安府知府。兴安盐课向听民负贩,后定为河东引地签商行盐,穷民失业者颇夥。世倬莅任,以引课仍归征纳,阖郡便之。选各乡诸生监于市集,宣讲《圣谕广训十六条》。又于律例中择民间最易犯者90条,另刊成册,名曰《山中律例须知》,令各属一并讲解,使知禁戒。复书院,设义学以端士习;又刊《蚕桑须知》以阜民财,各属彷行,民困以苏。十八年(1813)郡大荒,以旱潦情形筹画需帑十余万,上官难之。世倬喟然曰:“某在此休养生息数年,忍视斯民饥而死耶”,即自劾求罢,抚军大惊,手书慰留,悉如所请,如数给之。世倬榜示通衢,某户赈几口,某口赈若干。抚军太息曰:“是可为散赈法矣。”又重修万春堤暨新、旧二城,并建议抚宪,增修敌楼于赵台山椒为新城屏蔽,规画经营悉完善。举行乡饮酒礼,以董朴园为大宾,复搜集军兴前后遗事,作《续兴安府志》八卷。增昭忠、节烈二门,馀如原例。寻升福建延建邵道,官至福建巡抚兼署总督。咸丰三年(1853),世倬年七十二矣,以原官致仕归。九月归苏州,卒于民舍。兴安士民官员请祀名宦祠。著有《健庵日记》、《四录汇钞》、《退思堂诗文集》、《蚕桑须知》等书行世。(纂《清史·叶世倬传》、道光《安康县志》、《重续兴安府志》)
龙万育:字燮堂,四川成都人,拔贡。嘉庆九年任兴安知府。能文章而勤于政事。尤拳拳以兴学育才为急务,兴安一地自白莲教起义后,学校荒废,学子无地可读,尤以郡城回民为甚,万育概捐薪俸,于城内清真寺建义学一处。嘉庆十一年(1806)宁陕乡兵哗变,人心惶恐,万育耕战守御,协和上下,民心乃安。十二年五月以丁内艰回籍后,服阙,补官甘肃西宁道。其在安康诗咏甚多,尤以《挽张伯扬封翁二十韵》为人乐道。所注有《尚书诠释》、《易经诠释》、《诗经诠释》等书行世。(纂《续兴安府志》)
6、张鹏飞的学生(进士、举人):
武廷珍(1820-?),字鹿苹,平利县人。安康等书院讲席张鹏飞门生。道光三十年(1850)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吏部主事。生平孝友,廉介不苟取与。初家贫,喜读书,经史子集皆丹铅评点,手抄成帙。尤深于诗及古文词。后供职铨曹,廉明谨慎,擢监察御史,上疏多见纳。出为广东惠州知府,清积牍,劾庸吏。后以丁忧归。服阕,授湖南衡州府知府。正己率属,时以学道爱人为念。培植小学,刊《小学近思录》等书,与士类讲求实学。寻告归,闭门著书,惟以汲引后进为己任,一时掇高科,登显宦者,多出其门。遇贫乏者,施与无所吝。又置义田数百亩,以赡族人。年七十有六卒。著有《养性山房全集》、《江东蜉蝣寄录》、《时文》、《嘤鸣雕盼集》、《经文》、《凤哕集》等书行世。(纂光绪《平利县志》、《重续兴安府志》、《嘤鸣雕盼集》)
蒋常垣(生卒年月不详),字星门,汉阴厅人。安康等书院讲席张鹏飞门生。咸丰三年(1853)进士,官户部主事,迁郎中。太平天国农民军起,告假省亲。同治元年(1862)兴安府失守,奉上谕总办兴安郡属八县团练,甫任事,值四川官军以索饷为名,凌扰地方,几蹈兴安陷落之辙,赖常垣调停其间,始得无虞。由是日夜严防,招辑难民,汉阴、石泉、紫阳、旬阳等地多所保全。叙功赏蓝翎加道衔,以知府候铨。因亲老不思远离,主讲兴安府关南书院,成就甚多。光绪元年(1875)谒选授湖南宝庆知府。越二年告归。林下优游,俨如村老,毫无仕宦气。夫妇齐眉,皆年八十有三卒。(录《重续兴安府志》)
管淓(1835-1870),字春洲,安康县长枪铺人。安康等书院讲席张鹏飞门生。咸丰八年(1858)举人,九年己未联捷成进士。授主事。同治二年(1863)奉上谕回籍督办乡团。时太平军陈得才由汉中率部东下援皖北,川匪曹背时扰镇安,淓令团总杨炘、王重良等团防安康西北各关隘,炘有勇,重良有谋,二人充团长,审地势设伏要隘,遍布旗帜作疑。适敌酋蓝大顺,亦由周至溃窜安康境内,淓率团聚而歼之。是役也,蓝大顺授首,妻妾被俘,叙功炘与重良俱授守备,赏戴蓝翎。淓以调度有方,记名道员候补,赏换花翎。嗣后又参赞左宗棠戍幕,以关陇肃清,左宗棠保荐升布政使。(纂《蜀陇思危录》、《平定关陇纪略》)
雷钟德(1832-1910),字仲宣,一字禹门,安康县人。安康等书院讲席张鹏飞门生。同治八年(1869)己巳科举人,十年辛未成进士。改庶常,十三年散馆授编修。光绪二年(1876)得实授玉牒馆收掌。光绪三年以亲老截取同知分发四川。光绪五年题补理番直隶同知。理番在四川西部,汉夷杂处,民俗塞野,钟德至,创修书院,自任讲席,熏陶指授,裁成颇多。会金川二喇嘛倡乱,气焰汹汹,直犯厅署,同官皆失色,钟德挺身出,晓以大义,夷众感泣去。旋摄忠州篆。光绪九年(1883)移署石柱厅,是岁朝廷大计,因卓异引见,奉旨以知府回任候补,并加盐运使衔。十四年(1888)丁内艰返回安康,兴安太守童兆蓉延主关南书院讲席。服阕入川,办理涪州、巴州等岸盐局。十九年任雅州府知府,继办泸州厘局及万县土药。时有以蜚语陷之者,后经赵樾村观察查按得实,为白于川督鹿传霖,传霖因以重之。旋补嘉定府知府。光绪二十三年(1897)调宁远府知府,宁远为蜀极南部,汉夷时交哄,黠者或欲度为要功,钟德则取为汉奸者置之法,群夷皆服。二十四年戊戌回任,适川东有余蛮子事起,嘉定居上游,一夕数惊。钟德反复告谕不足惧,外示安详,内则擘画守备。仿古乡兵法,严守望之制,以是奸人不得匿迹。自雅州南入嘉定有铜河者,乃盗贼渊薮,钟德以川南俗尚剽悍,愍不畏法,于是师法“治乱用重典”之义,穷治巨魁,诛数十人,党从敛迹,相戒不敢犯。光绪二十七年辛丑再荐卓异,奉旨以道员候补。二十八年任重庆府知府,次年调署成都府知府。会宁远夷阿什者拥众为乱,地方官不敢正视,屡易守者皆不效。二十九年春,川督锡良以钟德熟悉宁远事,乃檄之往。时钟德年已六十,知交劝其称病勿去,不听劝阻。单骑往,军次大兴场,众惧夷众不敢进。钟德为语利害,众感泣,钟德见众可用,乃身先士卒,夷既屡被创,夷酋马蒲子等知不可抗,遂乞降。计进军至马夷受降凡三月,廿一昼夜不为寐,以是精竭神亏,徒中风邪。边地苦无良医,抱病归成都,医终罔效,延至宣统二年(1910)逝世。病危时,犹念取夷善后不置。钟德貌恂恂如中人,不为疾声厉色,遇事则刚正不挠。执法尚严,而出以审慎,故刑者不怨。为学期以致用,尝云:“积万言于囊箧,不若见什一于行事。”故喜耽读书而少属文,然偶有作,人多传诵。晚年抱病,始以韵语自遣。著有《晚香堂诗集》行世。(节《雷氏行述》、《续修陕西通志稿》)
吴敦品,字励斋,汉阴人,安康等书院讲席张鹏飞门生。咸丰二年壬子科(1852)举人。学以经世为念,不屑应制诗文。乡荐后,即留心时政,凡礼、乐、兵、农、钱谷、水利以及物产、风俗、山川、、道路等,无不实地体察,尤通兵法,常欲以验其学施之实用。咸同间,屡诣军门上书,均被嘉纳。间有采其方略,克奏膚(fu)功者。左文襄(左宗棠)尝召之入幕,以亲老辞不行,后以寿终家。著述甚夥(huo),光绪十六年庚寅(1890),学使柯逢时按临兴安,叹为关南经济发展。他的文稿大多散失,惟所著《兴安新旧两城考》、《七属山川道路考》尚存。
黄加焜,字瑶卿,安康县人,安康等书院讲席张鹏飞门生。咸丰五年乙卯科(1855)举人。同治初,西安回逆之叛,加焜率领阶军归化营暨安康乡勇,赴省救援,与贼遇于灞桥,连战数昼夜几经挫衄,而忠奋激发之气,百折不回,卒平回乱。迨关陇肃清赏蓝翎,以直隶州知州升用,旋补四川酉阳州知州,卒于任。(据《安康县志》稿)。
李芬(1820-?),字兰如,安康县人。安康等书院讲席张鹏飞门生。咸丰十一年辛酉科(1861)举人,拣选知县。善属文,辞章如僚弄丸,浑脱流利。兴安知府王履亨聘为关南书院讲席,坐拥皋比,历三十年,满城桃李,尽出其门。著者有柳扬辉,同治八年(1869)举人,皆能承继师学,政声卓荦。(纂《续修陕西通志稿》)
7、张鹏飞的友人:
陈仅
字采臣,一字馀山,又作渔珊。浙江鄞县人。嘉庆十八年(1813)举人,道光十五年(1835)任紫阳县知县。养民以惠而用法严,为治四年,官民如家人父子。十九年(1839)调安康,去任时,士民赴省呈留不得,思之不置,立碑以志德政。其在安康任中,严听断,勤劝谕,惩奸慝,扶善良,振学校,表节烈,废者举之,颓者修之。其大者,尤以撤粮禁,修堤防二端,一以舒积困之弊;一以免其鱼之灾,戴星出入,不知其瘁。辑《南山保甲书》,一遵郡守徐栋科条,而稍变通其制。癸卯(二十三年)、丙午(二十六年)两充陕西乡试同考官,卓异引见后,奉旨仍回安康候升。历任安康十余年,民以有功于邑,为建生祠。咸丰二年(1852)郡遭大水,立城隍(没有水的护城濠)不去,城没于水,陈仅被洪峰带卷漂至黄洋河,将亡遇救,得免于难。郡人额手称庆,咸谓天佑良牧。咸丰四年升宁陕同知。未赴,致仕归里,杜门著书。著有《继雅堂诗文集》三十二卷;《捕蝗汇编》四卷、《艺苕集证》一卷、《救荒三策》三卷、《紫阳县志》八卷、《文英书屋詹詹言》二卷、《诗诵》一卷、《竹林答问》一卷、《南山保甲书》一卷、《深宁年谱》一卷。以上著作率多陈仅官紫阳、安康时所撰。(纂杨家驹《紫阳县志》、《重续兴安府志》、《继雅堂诗文集》)
蔡琼
字渔庄,云南晋宁州人,嘉庆二十四年(1819)举人,官御史。道光十九年(1839)任陕安道。二十年春巡至郡,查核安康旧有学田四百六十亩,被前州牧吴六鳌和学官分吞,即严饬归还。复捐俸金二百两置高涧剅水田五亩,为多士膏火之资。旋又捐廉银补修文武峰,创建牛蹄岭义学,嘉惠士林有加无已。二十五年升浙江盐运司。道经兴安,士林绘《金州饮饯图》,集诗数百首,至今传为佳话焉。(纂《安康县学仓志》、《重续兴安府志》)
臧纡青
臧纡青:字牧庵,江苏新沂窑湾人。从小为人豪爽,慷慨有志,好谈兵,有志略。道光十一年(1831)举人,在京识张鹏飞,遂订交莫逆。道光二十一年(1841)入杨威将军奕经幕,赴浙江襄办军务,道光二十二年八月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他愤而辞去奕经奏请同知衔,以示不满。太平天国时期,在乡组织团练,镇压太平军,升通判。咸丰四年(1854)率部配合湘军围攻桐城,被太平军所杀。
黄泰
黄泰,字保庵,号梅浦。汉中洋县人。嘉庆十二年(1807)丁卯举人。性情豪爽,奖掖后进,不遗余力。嘉庆二十年(1815)充兴安“关南书院”山长。教士有方,文风丕振。其诗词古文,为一时名流所推重。与邑举人张补山交最契。时张补山选拔任延川教谕,泰赠之以诗,属望殷切。安康文风蒸蒸而上,泰与有力焉。(纂《来鹿堂文集》、《洋县县志》、《重续兴安府志·流寓》)
张尧夫
挽亡友张尧夫讳勋,号秋斋,郡增广生二首
其一
青钱①方入选,白玉已成楼。
我愧侯无可②,君同冉伯牛③。
片言留几牗,一剑挂林邱④。
最是难忘处,岘去助麦舟⑤。乙丑三月,予遭母丧,衣棺多尧夫助。
其二
遗憾从谁诉,灵魂只自知。
云停乌舍梦,风惨鲤庭⑥诗。尧夫双亲在堂,遗孤弗嗣。
差喜亲劬弟,宁忧女作儿。
金兰生死契,敢谢此肩仔⑦。
注释:
①青钱[ qīng qián ] :1. 即青铜钱。 唐 杜甫 《北邻》诗:“青钱买野竹,白幘岸江皋。”2. 喻优秀人才。南唐 陈陶 《赠江南从事张侍郎》诗:“姻联紫府萧窗贵,职称青钱绣服豪。” 3. 喻色绿而形圆之物。如榆叶﹑萍叶﹑苔点等。 后蜀 欧阳炯 《春光好》词:“风颭九衢榆叶动,簇青钱。”
②侯无可:本太原盂县人,侯氏世为河东大姓。北宋侯无可徙家陕西华阴县。洛阳二程(颐)舅氏。关中贤豪,特行独立,与华州申颜为友,共谋生计,以养两家,有无均之。关中人无论老幼见之,若坐必起。遵礼循法,有古君子风。申颜尝欲葬其先世,未及而卒,侯无可倾资以成其志。程颐有《闻舅氏侯无可应辟南征诗》。
③冉耕,即冉伯牛:冉耕(约前544-?),姬姓,冉氏,名耕,字伯牛,鲁国郓城(今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冉堌镇)人,周文王第十子冉季载的嫡裔。春秋末期学者。孔子弟子之一,成为孔门四科“德行”代表人物之一,名列“孔门十哲”。后患恶疾,孔子亲往探望,见其垂危,深为叹惜。后世追封郓侯、东平郡公、郓国公。明嘉靖九年(1530年),确定称号“先贤冉子”,从祀孔庙。
④一剑挂林邱:典出《史记·吴太伯世家》:“季札之初使,北过徐君。徐君好季札剑,口弗敢言。季札心知之,为使上国,未献。还至徐,徐君已死。于是乃解其宝剑,系之徐君冢树而去。从者曰:‘徐君已死,尚谁予乎?’季子曰:‘不然。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倍吾心哉!’”后因以“挂剑”为对亡友守信义的典故。也表现悼念亡友的心情。
⑤助麦舟:宋.释惠洪《冷斋夜话》卷十《麦舟助丧》:“范文正公(范仲淹)在睢阳,遣尧夫(范纯仁,字尧夫,为范仲淹次子)于姑苏取麦五百斛。尧夫时尚少,既还,舟次丹阳,见石曼卿(石延年字曼卿),问寄此久近。曼卿曰:‘两月矣。三丧在浅土,欲丧之西北归,无可与谋者。’尧夫以所载舟付之。单骑自长芦捷径而去。到家,拜起,侍立良久。文正曰:‘东吴见故旧乎?’曰:‘曼卿为三丧未举,留滞丹阳,时无郭元振(唐人郭元振,为人任侠使气,不拘小节。官凉州都督,进安西大都护),莫可告者。’文正曰:‘何不以麦舟付之?’尧夫曰:‘已付之矣。’”
宋.范仲淹派儿子纯仁到姑苏运麦。船至丹阳,遇石延年。石延年言自己无钱埋葬亲人,范纯仁就慷慨地以麦船资助。后用为以财物助办丧事之典。
⑥鲤庭:源见“孔鲤趋庭”。谓尊长或老师施教之所。唐 温庭筠《上首座相公启》:“某谬参华绪,得庇余阴。固已鲤庭蒙翼长之恩,阮巷辱心期之许。”亦借指家教、父训。唐 杨汝士《宴杨仆射新昌里第》诗:“文章旧价留鸾掖,桃李新阴在鲤庭。”
⑦肩仔,亦曰仔肩(zī jiān):1.所担负的任务;责任。语出《诗.周颂.敬之》:"佛时仔肩。"郑玄笺:"佛,辅也;时,是也;仔肩,任也。" 2.谓担负,承担。
刘龙溪(张鹏飞的同窗好友)
戊辰(1808)仲春同刘龙溪以石表张尧夫墓
也共刘伶哭阮咸①,滂沱涕泗湿青衫。
挽诗久附生刍束②,懿行聊凭片石劖③。
夜月衾绸妻女梦,斜阳麦饭鹊鸠鹐④。
新诗菊涧应能记,落日沧江送客帆。
注释:
①刘伶(约221-300),魏晋时期沛国(今安徽淮北市濉溪县)人,字伯伦。“竹林七贤”之一。曾为建威将军王戎幕府下的参军。晋武帝泰始初,对朝廷策问,强调无为而治,以无能罢免。平生嗜酒,曾作《酒德颂》,宣扬老庄思想和纵酒放诞之情趣,对传统“礼法”表示蔑视。是竹林七贤社会地位最低的一个。
阮咸,西晋时期陈留尉氏(今河南开封尉氏县)人,字仲容。与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并称“竹林七贤”。阮咸是阮籍之侄,建安七子之一的阮瑀之孙。与阮籍并称为“大小阮”。历官散骑侍郎,补始平太守,生平放浪不羁;阮咸也是著名的音乐家,精通音律,有一种古代琵琶即以“阮咸”为名。作有《三峡流泉》一曲。
竹林七贤指的是三国魏正始年间(240-250),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先有七贤之称。因常在当时的山阳县(今修武一带)竹林之下,喝酒、纵歌,肆意酣畅,世谓七贤,后与地名竹林合称。
②刍束,亦写作束刍(shù chú:1.捆草成束。《诗·唐风·绸缪》:“绸繆束芻,三星在隅。,2.成束的草。《宋史·荆罕儒传》:“ 罕儒 令人负束芻径趋 太原 城,焚其东门。”,3.《后汉书·徐穉传》:“及林宗有母忧,穉往弔之,置生芻一束於庐前而去。”后因以“束芻”称祭品。
刍 (芻) chú ,喂牲畜的草,亦指用草料喂牲口:刍秣(饲养牛马的草料); 束 shù ,捆住,系:束缚。
③劖(chán):1、用锐利的器具凿或铲:劖石得泉。2、古代一种铲、斫工具。3、砭刺;刺:以劖刺之。4、讽刺:劖~言讪语。5、剜;割:碎劖碎剁。6、铲除。7、姓。
④鸠鹐:鸠鸟用尖嘴啄食。鸠,鸟名。鹐(qiān),用尖嘴啄食。
第一集 方师母欣然作媒,张和汪喜结良缘。
人生每个阶段都有值得品味和追求的大智慧。
安康市古称“金州”、“兴安”,它南屏巴山,北倚秦岭,汉水横贯其境,地处川、陕、豫、鄂边区,是典型的山城府县,东西宽约200公里,南北长约240公里,是古代偏隅之地。但就在这“偏隅”之地,历朝历代的有识之士,在此地建了不少书院。先后建成安康县文峰书院、旬阳县敷文书院、平利县锦屏书院、紫阳县仙峰书院、石泉县石城书院、白河县天池书院、宁陕县太乙书院及洵江书院、汉阴县仰山书院及育英书院、岚皋县岚河书院、镇坪县三山书院。此时的书院已不是藏书校书的处所,而是专为讲学,研习“四书”、“五经”、“八股”文、试贴诗等,以应试中举的官办儒学。
史载,明清时期,在金州、兴安府(今安康市)任职的知州、知府、知县或通判大多是进士、举人等社会精英和饱学之士(古代是异地做官,官员来自外省)。这些人不但把经济文化发达地区的行政管理经验带进此地,而且更重要的是他们重视教育,把各地好的教育经验带来。重修文庙,尊崇孔子,设学田、书院田、印红田、状元田,扶助贫困学子。他们还和开明士绅一起办义学,义学是由官绅私人捐资,照顾贫寒子弟的免费学校。
安康县文峰书院产生于北宋,发展于明、清,由私人创设逐渐演变为官府学校,为科举择士服务,属科举的附庸。乾隆十五年(1750),知州刘士夫捐俸倡导、绅士筹资购原广东提督侯滢故宅(北城壕沿)重建,“讲堂三楹,下为诸生斋舍,凡几案卧榻无不具,上下供给无不周。诸生得名师指授”。乾隆四十七年(1782)重建,嘉庆九年(1804)迁址改建。十二年(1807)春,知府叶世倬捐俸倡议增修,嘱安康县令马元刚改旧增新,更名为关南书院(几次改建,见图1、2、3、4)。咸丰二年(1852),书院水毁,知府王履享、知县刘应祥等筹款重建,委举人张鹏飞在新城考院西督建新的关南书院。
董诏紧临文峰书院(关南书院)的住宅
新建的由“文峰书院”改名“关南书院”,采用明清仿古建筑风格,一共由4栋馆厅组成。占地约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59平方米。书院将文化展示、艺术交流、体验参与、书籍销售、藏书阅览、书画创作等功能相结合,外部景观以竹文化、竹元素为基调进行打造,内部以国学文化、儒家文化、当地文艺创作、茶文化等功能进行分区和装饰装修。
清代书院的儒学传播对当时处于不同社会阶层的士人群体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对社会上层的官僚士大夫而言,培养了他们的书院讲学情结、儒学信仰、道德情操和行为模式;对社会中层的知名学者、普通官吏而言,影响到他们的治学风气、教育方法和理念乃至施政方略;对社会底层的民间士人而言,有利于他们改变自身的社会地位以及民间儒学风气的普及和形成。而这些反过来又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书院儒学传播的进一步发展。
[画面]:
嘉庆二年(1797),白莲教猖獗,五月八日来掠恒口镇。张鹏飞的父亲张廷杰送鹏飞、凤翼母子及小妹彩娥避寇于王家山(在今五里镇北,离县城约60里,当时是荒野),而自归家视门户。中途遇寇,被追二里许,将及矣,贼马倐蹶,遂得脱焉。张母余氏见火起,泣谓鹏兄弟曰:“汝父必遇害,贼至我死不足惜,尔兄弟如有失,张氏之嗣斩矣。”左右眄见有石穴如井口,内方广可容三四人,命鹏兄弟藏其中,而以石板覆穴口。遂执白刃谓鹏兄弟曰:“尔兄弟勿泣,贼至,我手刃汝妹后,即自刎于石板上,贼见尸必不疑石板下有人,留尔兄弟衍嗣续,吾虽死犹生也。”鹏飞至今每思及此,觉母当日怒眥执刃状,宛在目前。幸荷苍天默佑,贼焰南行,张廷杰于日晡时,始团聚庆更生,而庐舍已成焦土矣。
六月中旬,贼复侵至越梅铺(现为恒口镇安乐乡、铁岭乡辖地,离县城100里),张母谓鹏父曰:“君毋顾我,速保二子赴郡城,妾以死报君,贼退君收予骨焉。”张廷杰夤夜仓皇走送鹏兄弟于郡城执友家,次日始迎鹏母偕赴郡,遂僦居于新城。自是贼氛日炽,无室可归。复理壮时马磨业,即用马拉石磨,代人加工小麦及其他谷物成面粉的作坊。石磨是磨具,主要工作部件是磨盘,工作面上凿刻有斜沟齿,工作时,谷物在转动磨盘和固定磨盘之间被研磨成粉,再经罗在罗床里筛面,再将罗里的粗糁子倒回磨上重磨,三遍之后,仅剩糠麸。收加工费或以糠麸顶费。每鸡初鸣时,张母余氏罗床声,与张父餅杖声若相和然。以故兵燹后斗米千钱,张家卒免庚癸之呼者,赖有此耳。
这时张鹏飞十六七岁,入文峰书院,拜安康大儒董诏为师。张鹏飞家贫,食野菜或菜根拌麦麸度日,编蒲叶、芭蕉叶用以习字、抄书。手不释卷,以读书为乐。在书院常被富家子弟嘲笑、欺负,不与争执。一次县丞之子胡本烈,看到张鹏飞在芭蕉叶上练字,胡取笑说:“买不起纸写字,真給书院丢人!”张鹏飞回之说:“你知道画荻的典故吗?”对方摇头。张鹏飞马上说:“你可能没看过《宋史.欧阳修传》吧,欧阳修‘四岁而孤。母郑守节自誓,亲诲之学。家贫,至以荻画地学书。’后以‘画荻’作为称颂母教有方的典故。难道我在芭蕉叶上练字,怎么能丢书院的人?”胡本烈被问的面红耳赤,落慌而逃。
还有一次,高高个头,身版健朗,头戴东坡巾,身穿广袖交领玄色长衫,腰系黑色丝绦,足穿千层底黑色粗布面二道眉布鞋;国字脸,高鼻梁,双目闪光,充满智慧的董诏老师在课堂上讲《孝经》之后,提问胡本烈:“你说说什么是孝道?”胡大大咧咧地回答:“佃户租地主家地种,秋后交租粮。农民秋后給官府交税粮。这些都是孝道。”惹的轰堂大笑。老师让张鹏飞回答,张站起来说:“吾母姓余氏,外祖讳自贤之二女儿。生于乾隆三十一年丙戌(1766)四月初八日辰时。甫十岁,许字家父。时祖母刘太孺年将六旬矣。夙婴沉疴,且跛一足,艰于行。而诸父伯仲叔皆鲧充伍无尸餐者,以故许字后,即以其年来归家父为童养妻。祖母刘太孺人性急切,稍不如意辄笞詈,吾母必伏受之无怼言。邻媪或教之避匿,吾母曰:‘姑方怒,避之是益其怒,吾伏受教,姑或解即责,亦可释姑怒何避焉!’邻媪叹服去。祖母刘太孺人嗜河水,河距舍二里许,吾母力不能肩二桶,常以一桶汲,既得水系桶于竿之半,左右肩更曳归以供饮。一日大暑归稍迟,祖母刘太孺人怒责之。吾母泣告以实,刘太孺人验视肩上瘢痕及汗濡衣袂状,遂悔悟,自是遇之有恩,而吾母奉事益加谨。父亲以耕渔养,遇饥岁,尝与吾母采野菜和屑麦以为食,而三五日必市鸡豚具甘旨,以博祖母欢。吾母烹饪馨洁,尝而后进。祖母刘太孺人卧床褥,吾母浣衣裙,涤溷秽,数年如一日。病既革,典质营敛,其附身附棺必无悔。当是时,吾母年甫十四左右,父亲摒挡丧事,备礼备物,虽中人之产无以过之。这些小事,我认为都是吾母遵行的孝道。”张鹏飞得到老师的赞扬,也受到同学的尊重。
清代仍坚持旧制,凡各府州的在职知府或知州,都要不定期到本地的书院讲课。因此,兴安府的知府叶世倬、龙万育都先后到文峰书院(关南书院)讲课。他们对张鹏飞的品行及学业都很赞扬。张鹏飞也一直尊敬他们,还作为自己学习的榜样。
张鹏飞爱看书,得知董师家藏万卷,于是就以各种理由,在课余时间到董师家看书。董师看在眼里,心中很看重这个学子。
其师母董门方氏,观察十七岁的张鹏飞虽出寒门,但有志向,刻苦攻读,真是一个品学兼优的青少年。这时方氏妹家的女儿汪雅琴常来董家玩,爱看书,学识字。汪雅琴端庄稳重,聪明伶俐,柳叶眉,丹凤眼,甜甜的酒窝窝甜甜的笑,甜甜的脸蛋儿长呀长的俏!她也见过张鹏飞几面。张鹏飞身板健朗,近一米八的个头,国泰民安脸形,头戴其母缝制的瓦楞万字巾,身穿靛蓝土布交领长衫,他那沉稳内敛的气质英俊潇洒。更是突出了他的果敢和稳重。很讨人喜欢。
方氏看在眼里,就和夫君商量,想把汪雅琴许配给张鹏飞。方氏仍沿袭旧时上衣下裳制。上穿衫袄下着裙,上下衣不连属。上穿芙蓉色绣花圆领广袖右衽上衣,下穿撒花纯面百褶裙,裙前后有裙门,裙内穿裤。她坐简易的马拉车轿,先到汪家,和妹妹及妹夫说明来意,讲明张家虽然家境贫寒,但他父母都很本份,张鹏飞也能考上功名,是前途好的青年。得到许可,二人都感谢姐姐费心。
随后,方氏师母又赶到张家,见张鹏飞的父亲张廷杰,虽是布衣,忠厚老实。其夫人余氏,圆脸白净,头包黑巾,身穿半臂白土布宽黑边圆领衣衫。二人热情迎接。方氏说明来意后,又把外甥女汪雅琴的情况作了介绍。身体健康,个子高挑,面像善良,女红及农活都是把好手。在我们家还学认了不少字,能看懂几本书,是个知书达理的女孩。张鹏飞父母对这个女孩年龄比鹏飞小一岁,家境及家教都好,很是满意。但张母余氏觉得自家贫寒,委屈了汪家女孩。自家虽拿不出丰厚的彩礼,尽力而为,不会让世人笑话。张家留方师母吃饭,主食是麦屑荠荠菜团子,菜是山野奇珍:清水虾、烤柳叶鱼、野蘑菇焖山鸡、红烧野兔肉、凉拌蕨根粉条等一大桌,方师母非常高兴地说:“我真是有口福了,我在城里实在没吃过这些珍饈,感谢你们的盛情款待。”
师母方氏做了汪、张两家的工作,得到满意的回话后,张鹏飞和汪雅琴的婚事就定了下来。
汪雅琴的高雅气质,与张鹏飞的英俊潇洒恰到好处地融为一体,美轮美奂。两人的互动犹如一副魅力四射的画卷,韵味无穷,令人窒息。这样的天作之合,让人眼前一亮,赏心悦目。
方氏回到家中,就让管家分别把张鹏飞、汪雅琴叫到自己房内。张鹏飞小心翼翼,汪雅琴心知肚明。方氏说:“我跑了一天,你们两家的父母都同意你们二人的婚事。你们都是好孩子,以后要好好过日子。此刻的汪雅琴,脸上带着少女般羞怯的笑容,坐在张鹏飞身边,能明显看出她心情极好,余光不时偷瞄着身边的张鹏飞,每次都只是一眼既收、不敢久看,而且每看一眼,眉眼都要如那风吹的柳叶一般弯上一弯,当真是花容月貌、闭月羞花。张鹏飞家虽清贫,但衣着整洁并不褴褛。那俊朗的容貌,真是神清骨俊,又有温和的性格,无不使汪雅琴一见倾心。
俗话说:“内心干净是尊重自己,言行干净是尊重灵魂,行为干浄是尊重社会。”
张鹏飞对汪雅琴的总印相是“干净”,“干净”是一个行远自迩的过程,就如《后汉书·习惯说》中所说的那样,“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真正拥有好气质的女人,或许不会是最时髦的,但一定是最整洁的。再看汪雅琴的双手不大,白净而灵巧。手指状态还是能反映出一个女人的生活习惯和个人修养。
汪雅琴的骨相之美,可以说是天生的。脸型周正、线条流畅,这种骨相让她在众多女性中脱颖而出。她的皮肤细腻如初,毛孔几乎看不见。这种美,是岁月赋予的独特韵味,也是她自身优雅气质的体现。在穿搭上,她也颇具巧思。她选择了一件看似古板但实则充满设计感的黑色跨栏直筒长裙,是一种经典而优雅的服装,它在展现女性身形的同时又不失端庄。黑色作为基础色,既显瘦又容易搭配。这套搭配巧妙地结合了经典的月白色寛袖布衫和简约的黑色筒裙,展现一种复古雅致的少女风格。头发乌黑有质感,像锦缎一样细细泛着光泽,自带一种毫不费力的矜贵感。脚不大,穿圆口绣花黑布薄底鞋。通过一个人的鞋就能判断一个人的整洁程度。气质是一个女人灵魂的长相,汪雅琴的气质文雅隽永端庄。
安康县丞胡岳的大少爷胡本烈,早就听说汪家有个美女汪雅琴,自己也在老师家见过一面,就托人到汪家说媒,得到婉拒,并说汪小姐已经定婚。胡家不甘心,就想用势大压人的办法硬抢。俗话说:“天狂有雨,人狂有祸。”现实之中,浅薄之人最易骄纵轻狂,而无知之人总是狂妄自大。
张鹏飞的老师董诏不是等闲之辈,在当地名气大,并和安康知府叶世倬友善。由于张鹏飞的恩师董诏过问,胡岳由此罢官。胡本烈与张鹏飞比,真是“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
这件事也为张鹏飞结下了仇人。因为兴安府安康县八大家之中的黄家,掌门人是黄金满,他的孙子黄梅庵,他坏的简直是“头顶长疮,脚底流脓”。他的小妹黄凤姣嫁给安康县知县胡岳为妾,黄梅庵就会找张鹏飞的茬。
张鹏飞和汪雅琴成婚的热闹场面……。
后来汪氏生长子张祖泽,次子张树碣;长女张慎姑,次女张孝贞。张鹏飞著《来鹿堂诗文集》中有七言绝句《生子》:“慈母生吾尝百苦,劬劳未报埋抔土。有子抱孙母何存,终天之恨留千古。”
第二集 闪亮创建《来鹿堂》,陕南文化大发扬。
张鹏飞母亲余氏曾说:“鹏性噪急,妻与弟有过辄咆哮呵叱之。”一日,读《中庸·妻子好合》章,母问其所谓,鹏一一侍讲毕,母霁容诘之曰:“据书言,兄弟妻子和,然后父母顺。汝读书不体行,尚能算读书人耶?”鹏飞尝以父母劳瘁而己安逸,欲废书。其父促赴塾不肯起,乃以艰苦事尝。鹏母顾鹏谓家大人曰:“君奈何任小子意使废学?”家大人佯不答。一日又问母麦米价及日用所需若干,母正色责之曰:“尔但读书,此事岂尔所宜问也。”嘉庆九年甲子(1804)秋闱,母与家大人促鹏乡试。鹏欲毋行。母怒曰:“吾二人菲望汝得功名,欲汝至通都大邑扩眼界耳。即无乡试,顾可不出交天下士耶?”鹏乃遵命往,而家赀自是益大耗,母以生计艰难,勉强搘拄,遂致积劳成疾,日染日沉,然犹抖擞精神,以为无害。嘉庆十八年癸酉(1813),张鹏飞被选为拔贡。官方安排他就职四川直隶州州判,在天回镇:是位于成都市北面的第一重镇,今属金牛区天回镇街道,为成都市北门门户。州判为中国古代文官官职名,在清朝之位阶约为从七品。州判职能通常为地方衙门辅佐主官的基层官员编制,不过也为外派直隶州知州的左右手,如台湾府台东直隶州的州判。当时张鹏飞没有就职出仕,因为他准备再次参加乡试及到外地云游。
张鹏飞于道光元年(1821)至道光十五年(1836),足迹燕赵楚蜀,深耕人脉,广交朋友,得与智士相切磋,学问大进。故尔他历在临潼、褒城、安康等书院讲席。他执教“必本之经以厚其基,扩之史以宏其材,正之濂洛关闽以端其趋,游之诗骚古文以雅其情”﹙注:自北宋迄南宋,以理学著者,称濂络关闽。濂溪周敦颐,洛阳程颢、程颐,关中张载,闽中朱熹﹚。
道光元年辛巳(1821),张鹏飞考中举人。官方仍委派他到四川直隶州州判,在天回镇侯补。张鹏飞曾有回忆父亲时说:“儿昨岁上巳日,拜跪于天回镇前,父告儿曰:‘你回公馆去,不必远送了,我到八九月,仍复来川,为你照料衙门琐事。”这时张鹏飞曾到成都木刻雕版印书馆参观了解,结识了主管及一些技工。第二年张鹏飞的父亲张廷杰病故,张鹏飞丁忧回原籍安康县。他被聘为关南书院的讲席。
张鹏飞是安康人典型的勤劳踏实的性格,又是一位笃实的教育家,他和学生们感觉陕南买书极为不便,一些寒门子弟没钱买书,就东抄西借。道光七年岁次丁亥(1827),张鹏飞就往四川成都木刻雕版印书馆,以《来鹿堂》版名,聘请木刻雕版工匠,在那里镌刻木版,然后运回安康印刷出版。他当时觉得这也不便,安康遍地都是梨木、枣木、梓木等木刻雕版优质材料,何不就地进行雕版印刷。于是他在道光九年(1829)在安康县新城路111号建起《来鹿堂》木刻雕版印书馆,经营雕版印刷,开安康出版发行之先河,给陕南文化传播做出了很大贡献。[笔者认为:张鹏飞创建《来鹿堂》木刻雕刻版书馆的时间应是道光七年岁次丁亥(1827)。]张鹏飞是举人,就常穿襕衫。襕衫,是古代士人之服。因其于衫下施横襴为裳,故称。其制始于北周,后世沿袭, 明清时为秀才举人公服。
创建《来鹿堂》木板雕刻印书馆,家人及朋友都认为困难很大,资金经费、技术、场地等等。张鹏飞说:“几句俗话讲‘路是人开的,树是人栽的。’‘路在人走,事在人为。’‘路是走熟的,事是做顺的。’‘与其坐而言,不如起而行。’‘天大的事,由地上的人做。’‘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对眼前的一切困难,我心中有数,会一一解决。人生苦短,怎么开心怎么过。我是举人(举人就成为了国家在编官员,享受俸禄),每年有40两白银的奉禄。知府、知县答应给我赞助300两白银,同窗好友也多有赞助,场地知县已给解决。”他又说:“人生就是过一天,少一天,把每一天都过得精彩纷呈,这一辈子才不会后悔。”夫人汪雅琴说:“再苦再累,我和孩子们都支持您把《来鹿堂》办好。”张鹏飞说:“那好,咱们全家齐心协力往前走。”
张鹏飞下定决心创建《来鹿堂》木刻雕版印书馆之后,就到好友安康知县陈仅私宅交心。他们都是接受的儒家教育,有共同语言,都是实干家。
陈仅
张鹏飞把创建《来鹿堂》木刻雕版印书馆计划说出后,陈仅非常支持,并且决定从自己奉禄中捐出1/3银两给《来鹿堂》。他说:“当今社会上有儒、道、释三种信仰:儒家做事,道家做人,佛家修心。咱们都是儒家子弟,儒家讲究持重、勤谨、正气、担当以及自省、中庸的为人处世之道,体现了中正做事的学问。这种心态,让人圆融通达,变得具有影响力和号召力,成为社会精英。张兄就是脚踏实地的做事,一定能成功,被社会认可。”
张鹏飞说:“邑侯的支持我很感谢,真是听君几句话,胜读十年书。我们虽然接受的是儒家教育,但我平时对道家思想也有涉及,很想学学道家做人的理念。道家追求自然无为、返璞归真,涤除玄鉴,潇洒旷达,体现了机敏做人的学问。不是追求阴谋诡计,也不是一味圆滑世故,而是一种智慧和谋略,它既防止别人伤害自己,同时也能增强自己的竞争力,深耕人脉,左右逢源,事事畅通无阻。如果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一本厚重的智慧书,那么,道家智慧是最机敏的一页,儒家智慧是最中正的一页。”
陈仅说:“做人要聪明不外露,做一个糊涂的精明人;要把握好做人的尺度,万事都要留有余地;要经营好自己的人脉,八面玲珑路路通;要学会低头,能屈能伸,‘忍’字当先;要灵活为人,水流不腐,人‘活’不输;要善于调整自己的心态,心若改变,你的态度跟着改变,态度改变,你的人生跟着改变;要外圆内方,行欲方而智欲圆。做事要有看待事情的特殊眼光,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希望;要抓住机遇,敢于冒险;要把所有的精力集中于一点,专注突破。”
张陈的对话,不是闲聊,而是张鹏飞从梦想到理想,从理想到实践,创建《来鹿堂》木刻雕版印书馆,通过艰苦奋斗,能够为家乡文化发展作出贡献。
雕版印刷工艺非常讲究、所刻雕版也是精致大方、雕工细腻,文字类的雕版所刻字体多为宋体、笔划齐整,字形清秀;人物、动物、植物、花卉雕版刻得栩栩如生、线条流畅。雕版的类型上分为单面雕刻和双面雕刻;形状有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不规则形等。书名的外环有边框,显得古色古香。
第二十二集 平安归里后,甘当“卧地牛”。
张鹏飞因运书至卢沟桥,由收税问题,与厘丁打架被拘。这时又因越级向道光皇帝呈《治平二十四策》奏折,被刑部下狱。皇帝御览《治平二十四策》后,认为张鹏飞关心国家大事,用心是好的。就口御归还他的举人功名,无罪回家,还戏称他是“卧地牛”。同时下旨:“今后免征书籍、笔、墨税收。”(注释:卧地牛。牛是个勤劳的家畜,很早就为人类训化,是人类农耕为主时的主要劳动者,所以在人的心目中,牛是勤劳,忠厚,老实的象征,是好朋友。牛的一生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无论人们对它如何,牛都能够忍受任何嫌弃和不满!卧地牛,意思是勤奋耕耘的劳动者,得到的休息,是个难得的机会,劳动后享受着快乐和安闲;古人常用此以示自己。)
张鹏飞出狱归里,当清晨金色的阳光自东方天际线绽放的时候,他乘坐的驴拉两轮土车进入安康县地面,迎着初生的朝阳下车,当他一踏上安康的土地,就跪下仰天长啸:“游子归来,决不辜负皇恩,好好为家乡百姓做事!”他真是一个给点阳光就灿烂的人。他真像武侠小说中那个“事了拂身去,深藏功与名”的英雄。可以说他是“关关难过关关过,前路漫漫亦灿灿!”
患难见真情,落难见人心。汪雅琴在家门口迎接夫君,这使张鹏飞深深感到:家,不仅仅只是一幢房子,更是我们每个人心中最为温暖与牵绊所在。我们每天都与爱的家人居住在家中,感受着来自家庭的关怀与爱。因为有了家人与爱,它才不再只是冰冷的房子,所以才成为了家。我们身为家庭的一份子,自然有责任和义务,要好好的维护好我们的家庭。张鹏飞一进家门,看到夫人汪雅琴和平时一样,把庭院、屋内都打扫的一尘不染,保持家庭的干净整洁,经营好家庭,积累人生的福气。
我们都希望家人美满幸福,能够经营好家庭,是所有人都期盼的,也是积累人生福气的过程。一个清洁有序、和睦温馨的家庭,往往能够吸引更多的正能量和幸福感。家人之间能够共同分担家务、相互关心和支持,一家人的情感联系将会更加的紧密,家庭氛围更加融洽。这种积极的家庭环境,有助于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家庭价值观。一个有秩序、干净整洁的家庭也会为家人创造舒适和愉悦的居住体验,提升生活质量。这种家庭福气的积累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显现,为家人带来更多的幸福和满足感。
张鹏飞入狱,“被释放归里”后,有人讥笑之,补山作《时有哄笑予迂者因十五叠前韵以答之》说:“哗然笑我不知时,何异鹂黄自觅羁?我笑人皆拘祸福,不知身入际重熙”,以此表明自己荣辱不惊,泰然处之的态度。
张鹏飞“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张鹏飞对夫人说:“不是谁都会把痛苦全部写在脸上的。
谁都渴望走上一条铺满鲜花的人生路,有谁喜欢在荆棘密布的丛林里挣扎?你只看得到别人的光鲜亮丽,谁会把伤痕累累展示给你看?
古人说:这世界上没有毫无理由的横空出世,所谓的运气好,不过是因为他们时刻准备着而已。那些苟且的时光,那些苦痛的日子,他们不是没有经历,而是你不知道。”
汪雅琴说:“是的,没有谁的人生是一帆风顺的,大多数的人都一样,有痛苦,有迷茫,有焦虑不安……永远不要觉得自己是不幸的,这个世界上比你不如意的人大有人在。只不过,有些人像夫君一样更勇敢,越是困难越是懂得勇往直前。有些人遇到挫折,却堕入到绝望的深渊里。做一个坚强的人,要知道黎明前的黑暗最难熬,但坚持过去,你终究会看到曙光。”张鹏飞感慨地说:“知我者,夫人也!”
张鹏飞归里后,他依然关心家乡教育、民生建设、百姓生活及国家治安。
他在家乡致力教育,举办兴贤学社,倡修关南书院、文庙、兴贤塔,恢复魁星楼,抢修水毁考院,在牛蹄岭建乡学等。由集资到落成,事必亲躬,一身百任,艰苦备尝。还向8个书院捐赠书籍600余种,以惠士林。为解决贫寒童生膳食,多方奔走,收回学田数百亩。在当时,张鹏飞的道德学问倍受学子敬仰。
张鹏飞出狱归里后,陈仅又到《来鹿堂》看望好友,二人聊的很投机。陈仅说:“您在京入狱,我很担心,按《大清律》凡有功名的人,坐牢后,出来就是白丁布衣,功名帽子要摘掉的。可能你的《治平二十四策》打动了道光皇帝,他认为您是个人才,很想重用。可能有奸臣进谄言。道光放你平安归里,保留你的功名帽子,是还想找机会重用你。”
张鹏飞说:“很感谢邑侯的关怀,以及对我家属的照顾。记得《菜根谭》里写到:‘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人的一生,不太可能只有一种状态,更有可能的是人生百态。有享受成功与胜利的高光时刻,便会有独自品尝挫折与失利的阴暗时光。”
陈仅说:“张兄是一位淡怀卓识,胸怀大志的人,只是机遇不既,总有大展宏图的时候。”
张鹏飞说:“自古人生有官道及商道两条大道,我创建《来鹿堂》木刻雕版印书馆,就是弃官从商。城市街道两边商店门框上常可看到‘陶朱事业,端木生涯’的对联。‘陶朱’指陶朱公,是春秋时期越国名相范蠡的化名,他在帮助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打败吴国之后,为了避免鸟尽弓藏的悲剧,主动弃官从商,成为巨富,被尊为商圣。子贡,姓端木,名赐,字子贡,春秋末卫国人。贡小孔子31岁,出生在一个商人家族。他17岁从学于孔子,一边学习,一边出仕,一边经商。他的学问非常出色,是孔门言语科最优秀的的学生,史书记载他利口巧辞,善于雄辩,被称为‘孔门十哲之一’。他的政治才干也非常出色,有‘有干济才,办事通达’之誉,曾任鲁、卫两国之相。他还善于经商之道,曾经经商于曹、鲁两国之间,富致千金,为孔子弟子中首富。”喝了口水,他又说:“提到范蠡,就想到他的老师计然。《史记·货殖列传》记载计然是范蠡的老师,世人皆知有范蠡,却鲜有人知计然。计然是贵族的后裔,熟读诗书,且精于计算,喜欢游山玩水,不愿意出仕。在越国游玩的时候偶遇范蠡,看范蠡是个好材料,于是收范蠡为徒。越国危难时,范蠡请来计然后,计然给越王勾践献了七条强国之策:
1、农业为本,国富民强:君王当大力发展农业,减免赋税,兴修水利,消除灾害,帮扶穷困百姓,百姓强则国家强,此乃国富民强。
2、万物循环,储备军资:要发展军事,先做好战时军备,战备物资如何做呢,要摸清货物的生产细节和社会需求,随应万事万物的规律,农业生产一般六年一丰收,六年一干旱,十二年一次大饥荒,干旱是先预备船,水涝时预备车,意思就是在旱灾之年要预见到旱年之后可能发生水灾,因此要及早资助造船业生产的发展,以免水灾来临时发生舟船供应短缺;反之,在水灾之年要预见到以后可能发生旱灾,因此要及早资助车辆生产的发展。
3、商业兴国、经济治国:大力发展商业,越国地理位置优越,北有吴国、西有楚国、南有白越,正是经商买卖的绝佳之地,做生意的收入可比农业生产来得快多了。
4、有余不足,即知贵贱:只要搞清楚哪些商品是供过于求的(有余)、哪些商品是供不应求的(不足),就可以知道哪些商品价格要下跌、哪些商品价格要上涨(即知贵贱)。顺应商业规则,充分发挥商品价值,制定合理的定价和销售价格,让农民和商人都满意,政府税收和市场流通两得益。
5、物相贸易,腐败勿留:囤货备货一定要准备完好的、容易保存的货物,而那些坏的货物、不容易储存的就不要囤货,以免烂在手里,造成损失。
6、贱买贵卖,加速周转:掌握货物的涨跌趋势,涨到顶点的时就会走低,跌到低点时就会升高,所以物价高涨的时候立刻出手视如粪土,而物价跌的时候赶紧当珠宝一样及时买进。
7、钱货流通,行如流水:钱和货物都要流通起来,拿在手里一点用都没有,发展经济最重要的就是遵循规律。
如此一来,越国自然会富强起来,勾践急忙问道:强国之计已经有了,那么伐吴之策可有高见?计然摇头一笑,谦逊答道:‘大王,我只懂得经商之道,政治上的事情大王可去请教文种’。
计然的上述富国之七策,勾践都接受了、执行了,只用了三、五年,越国就国富民强起来。越国的经济发展了,有了雄厚的财力去犒赏战士,于是军力也强大了,可见计然向越王勾践献计献策,对越国的复兴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言语间可见张鹏飞很崇拜计然,他真是本性不改,又设法想再向朝廷呈献《治平十策》,希望国富民强。
【剧终】
参考文献:
1、《重续兴安府志》
2、《安康县志》
3、《来鹿堂诗文集》
4、《清史稿》
5、金陵刻经处资料
6、福建连城四堡雕版印刷资料
7、胡明丽《清代安康张鹏飞刻书考略》
专业定制代写小品、相声、话剧、舞台剧、戏曲、音乐剧、情景剧、快板、三句半、哑剧、双簧、诗朗诵、演讲稿、微电影、动画等各类剧本。联系电话:13979226936 QQ:652117037 公众号:剧本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