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误杀》导演柯汶利执导的犯罪悬疑新作《默杀》上映,灯塔专业版显示,截至7月6日17时24分,该片单日票房超过6800万元,上映四日以来,累计票房超过2.2亿元。该故事围绕一所女子中学的校园霸凌事件展开,一名心智障碍的女子坠亡后多名女学生相继被杀害,集体沉默背后牵扯出一连串关于校园暴力、家庭暴力、亲子关系、性侵、贿赂等严肃社会议题。电影通过各种身份反转以及细节象征手法对现实进行了无情地讽刺与批判,面对不公与恶,选择沉默只会让每一个人都沦为凶手,而沉默的代价也终将降临至每个人头上。
带刺的玫瑰花圈祭奠谁的生命,鲜血流淌不止又在控诉谁的恶?电影中一位名叫惠君的女孩因校园霸凌被强迫站上天台的高玻璃顶,谁料玻璃破碎酿成高空坠亡的悲剧。但无奈的是,无论是目睹事件发生的人还是事后面对悲痛的父亲林在福四处求助的公众,都是如此厌烦、冷漠又沉默。面对一个鲜活生命的消逝,真相被钱权与裙带关系强行扭曲,摆设式的摄像头定格的只有法律赤裸的尊严;踩烂在雨地上的寻人启事,也将一位父亲绝望的心撕扯得更加黑暗。
当霸凌者在暗中指引下倒在血锤之下,难道真的就“爽”了吗?以暴力哲学为内核的私力救济行为往往是弱者的最后一搏,试想当以暴制暴成为表达诉求和解决问题的惯用手段,是否说明一个社会法治体系公信力的荡然无存?暴力之下裸露的是一个社会的众生百相,是千疮百孔的公共治理,也是沦丧与破碎的道德底线。此时公众的沉默看似在避免一时更大的恶,实质上已经在酝酿更深的恶。但是我们应该谴责沉默的公众吗,或许最应该被谴责的是沉默背后的一整个社会风气和法治氛围。
随着谜底揭开,身份逆转,受害人成为作恶人,曾经的霸凌者和观望者沦为受害人,可以窥见恶的循环再次启动,沉默的代价如约降临。在电影的结尾部分,新闻记者和一批看客都对林在福的可怖行径破口大骂,殊不知在场的每个人皆是促成这一起恶的凶手。
校园暴力事关青年儿童的健康成长与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其治理一直以来都是全球面临的关键课题。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研究所(UIS)2022年发布的数据显示,全世界几乎有三分之一的青少年参与过校园欺凌。在2019 至2020 年间,华中师范大学教育治理现代化课题组在我国六省进行实地调研,样本涵盖东中西部地区 130 余所中小学的 1 万余名学生,调查数据显示校园欺凌的发生率为 32.4%。其结果与其他调研数据对比后发现近年来在国家的专项治理下校园欺凌的发生率总体呈下降趋势,但较高的发生率依然在提醒我国社会各界需要持续关注该问题的进一步解决。
近年来,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校园暴力的形式已不限于校园与现实生活,其发生地点隐蔽,呈现形式多样且恶劣,对个人成长造成的影响以及对整个家庭的伤害也更为持久和沉重。若想让沉默者勇敢、受害者发声,需要的是社会各方合力打造的良好舆论环境以及对校园欺凌零容忍的法律氛围。
为治理校园霸凌,2020年,最高检等9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建立侵害未成年人案件强制报告制度的意见(试行)》。 2021年,强制报告制度被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吸收,上升为法律规定,这在很大程度上压实了校方在治理校园暴力方面的主要责任。随后,面对多起未成年人严重犯罪案件,最高检明确:对未成年人实施的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等严重犯罪,符合核准追诉条件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可见,我国在治理包含校园暴力在内的未成年人侵害行为上的法律机制愈加完善,其惩治力度也不断加大。
校园应是青少年学习与进步的园地,而非是罪恶和暴力滋生的温床,只有让沉默更少一些,发声更有安全感一些,才能让每一个鲜活的生命都得到应有的救赎和本该有的幸福。
专业定制代写小品、相声、话剧、舞台剧、戏曲、音乐剧、情景剧、快板、三句半、哑剧、双簧、诗朗诵、演讲稿、微电影、动画等各类剧本。联系电话:13979226936 QQ:652117037 公众号:剧本原创